张丽钧:服!朋友家的孩子不爱读书,教育家苦心演了这样一出戏……
点击丽钧作文关注
为防失联,特开此号,欢迎扫码关注!
教育家约翰·洛克到朋友家去做客,听朋友私下里跟他诉苦说,他的小儿子异常顽劣,死活都不肯读书,为此他一筹莫展。当时,那顽劣男孩还未到学龄,在家里跟着母亲读书。洛克听后,告诉朋友说不要着急,他们需要演一出戏。
于是,洛克便与朋友来了一次长谈,谈话内容刻意让那个顽劣男孩听见,却又假装忽略他的存在。
洛克说:“学习知识,历来是继承家产的长兄的特权。他们读了书,就可以成为优雅的绅士,受到人们的喜爱;至于让弟弟们受教育,那简直是对他们一种格外的恩惠,教他们读书、写字,那原本就不是他们应得的福分。弟弟们如果愿意,尽可以成为没有知识、没有教养、惹人讨厌的乡巴佬!”
你别忘了,教育家的这一番话,就是想要让那个顽劣男孩“无意”听到的。你猜不到那个顽劣男孩听到这番话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——
“自那以后,那个孩子就愿意学习了。他会自己走到母亲跟前,要求学习,他还会要佣人听他读书,不听就不得安宁……”
洛克是这样解读这一出戏的,他说:“不要让孩子感到你在强迫他学习,因为人类在摇篮时期就天生热爱自由。把学习变成一种游戏吧,让孩子觉得学习对他们来说是一件荣耀、快乐的事情,让孩子觉得仿佛有人要禁止他去学习一样,这样,他就会感觉学习是一种玩耍和福分,而不是他必须承受的苦役了。”
这种有趣的“塞给的臭,争得的香”的有趣现象普遍存在于生活中。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人会开着汽车跑很远的路去“捡花生”这种极不经济的可笑行为了。
下面说说我本人亲历过的一个“塞给的臭,争得的香”。
我做班主任时,遇到休息日“自由自习”时间,我满心希望同学们都来班里上自习,以形成一种“群体激发效应”,但是,总有一些孩子因了这样那样的原因不来学校学习。
为此,有家长恳求我说:“张老师下一道死命令吧,要求孩子必须去班里上自习,否则,我们根本摁不住他呀!”
我想,如果我下了“死命令”,他们有的是“活借口”;再说,他若是身在曹营心在汉、出工不出力,我也只有徒呼奈何的份儿。
我于是想了个办法——规定班级前20名同学必须来班里上自习,其他人不作要求。
结果是,前20名同学无一缺席,这是一种荣耀的特权呀,他们焉有不珍惜之理?而“其他人”竟也拿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,用行动为自己争取学习权利。
我猜得到,“其他人”一定会在心里气鼓鼓地说:哼!怎么着?公然歧视我们?连学习的权利都想剥夺?我们偏要捍卫这权利!我们偏要来学校上自习!
我在心里偷笑:乖乖呀,你上圈套的样子好可爱哦!
人,天生排斥那“硬塞”给自己的东西,他的逻辑无非是:硬塞来的东西绝不是好东西,所以,我除了不假思索地推掉它别无选择!而那面临着被剥夺的危险的东西,往往被他视若珍宝,他会本能地去搂紧它,生怕它被抢走。所以有人说,囚徒眼中的阳光最灿烂。
往期回顾:
6.我怎样上作文课
中学生典藏系列—